落下閎 (Luoxia Hong)
中國天文學家,漢巴郡閬中人(閬中在今四川巴中縣西邊),復姓落下,字長公,隱居於落亨。
2008年5月16日 星期五
甘德 (Gan De)
甘德 (Gan De)
中國天文學家,戰國時楚國人。經過長期的天象觀測,甘德與魏國人石申各自寫出一部天文學著作。後人把這兩部著作結合起來,稱為《甘石星經》,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書裡記錄了八百顆恆星的名字,其中一百二十一顆恆星的位置已被測定,是世界最早的恆星表。書裡還記錄了木、火、土、金、水等五大行星的運行情況,並指出了它們出沒的規律。
中國天文學家,戰國時楚國人。經過長期的天象觀測,甘德與魏國人石申各自寫出一部天文學著作。後人把這兩部著作結合起來,稱為《甘石星經》,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書裡記錄了八百顆恆星的名字,其中一百二十一顆恆星的位置已被測定,是世界最早的恆星表。書裡還記錄了木、火、土、金、水等五大行星的運行情況,並指出了它們出沒的規律。
石申 (Shi Shen)
石申 (Shi Shen)
中國天文學家,戰國中期大梁人。據《史記正義》所引梁朝阮孝緒《七錄》,可知他原著有《天文》八卷,屬天文星象類,其中測定的恆星有一百三十八座,共八百顆。《史記天官書第五》稱石申「因時務論其書傳,故其占驗凌雜米鹽(即細致入微)。」可見其功力之深厚。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戰國時期,能取得這樣大的成果,實在難能可貴。他與戰國時的甘德和商朝的巫咸三人是中國星表的最早編制者,也是世界方位天文學的始祖。他們對恆星進行有系統的觀測,比歐洲的阿里斯拉魯斯與鐵木查理斯還要早六十餘年,在世界天文史上佔有一席特殊的地位。正因為石申對天文學的研究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所以月球背面的環形山中,就有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
中國天文學家,戰國中期大梁人。據《史記正義》所引梁朝阮孝緒《七錄》,可知他原著有《天文》八卷,屬天文星象類,其中測定的恆星有一百三十八座,共八百顆。《史記天官書第五》稱石申「因時務論其書傳,故其占驗凌雜米鹽(即細致入微)。」可見其功力之深厚。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戰國時期,能取得這樣大的成果,實在難能可貴。他與戰國時的甘德和商朝的巫咸三人是中國星表的最早編制者,也是世界方位天文學的始祖。他們對恆星進行有系統的觀測,比歐洲的阿里斯拉魯斯與鐵木查理斯還要早六十餘年,在世界天文史上佔有一席特殊的地位。正因為石申對天文學的研究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所以月球背面的環形山中,就有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
索西澤尼 (Sosigenes)(ca. 90-unknown BC)
索西澤尼 (Sosigenes)(ca. 90-unknown BC)
希臘天文學家及數學學家,說服凱撒 (Julius Caesar) 於公元前四十六年訂立「儒略曆」 (Julian Calendar),即每年為三百六十五日,每過三年便有一潤年,日數為三百六十六。
希臘天文學家及數學學家,說服凱撒 (Julius Caesar) 於公元前四十六年訂立「儒略曆」 (Julian Calendar),即每年為三百六十五日,每過三年便有一潤年,日數為三百六十六。
伊巴谷 (Hipparchus)(c. 190 - 120 BC)
伊巴谷 (Hipparchus)(c. 190 - 120 BC)
希臘天文學家,出生於 Bithynia 的 Nicaea (即現在土耳其的 Iznik),被認為是當時希臘最偉大的天文學家。他的研究非常準確,並深深影響後來另一位天文學家托勒密。托勒密把伊巴谷的研究成果都收錄在自己的鉅著《天文學大成》("Almagest") 內。伊巴谷把自己對天體的研究跟早期天文學家的結果比較而發現歲差 (Precession)。他計算的回歸年長度,結果跟現代測量所得相差不過六分半鐘。另外,他提出以經緯度來標示位置,又繪製星表及星圖,並計算了差不多一千顆行星的亮度。而他的三角弦表更成為現代三角學的基礎。
希臘天文學家,出生於 Bithynia 的 Nicaea (即現在土耳其的 Iznik),被認為是當時希臘最偉大的天文學家。他的研究非常準確,並深深影響後來另一位天文學家托勒密。托勒密把伊巴谷的研究成果都收錄在自己的鉅著《天文學大成》("Almagest") 內。伊巴谷把自己對天體的研究跟早期天文學家的結果比較而發現歲差 (Precession)。他計算的回歸年長度,結果跟現代測量所得相差不過六分半鐘。另外,他提出以經緯度來標示位置,又繪製星表及星圖,並計算了差不多一千顆行星的亮度。而他的三角弦表更成為現代三角學的基礎。
埃拉托斯特尼 (Eratosthenes)(c. 276 -c. 196 BC)
埃拉托斯特尼 (Eratosthenes)(c. 276 -c. 196 BC)
希臘數學家、天文學家、地理學家及詩人,出生於 Cyrene (即現在利比亞的 Shahhat)。希臘詩人 Callimachus 是他其中一位老師。約在公元前二四零年,他開始主理位於亞歷山大的圖書館。埃拉托斯特尼曾透過量度夏至日正午於 Syene (現在埃及的阿斯安) 及亞歷山大兩地的日影偏差,再利用三角學來推算太陽跟地球間的距離和地球的圓周。他又嘗試計算黃道的斜角,誤差不過七角分。另外,他又編製了一個包括六百七十五顆星的星表 (現已佚失)。而他最重要的貢獻則是在地理學中提出有系統的論說。埃拉托斯特尼後來失明,並於亞歷山大絕食而死。
希臘數學家、天文學家、地理學家及詩人,出生於 Cyrene (即現在利比亞的 Shahhat)。希臘詩人 Callimachus 是他其中一位老師。約在公元前二四零年,他開始主理位於亞歷山大的圖書館。埃拉托斯特尼曾透過量度夏至日正午於 Syene (現在埃及的阿斯安) 及亞歷山大兩地的日影偏差,再利用三角學來推算太陽跟地球間的距離和地球的圓周。他又嘗試計算黃道的斜角,誤差不過七角分。另外,他又編製了一個包括六百七十五顆星的星表 (現已佚失)。而他最重要的貢獻則是在地理學中提出有系統的論說。埃拉托斯特尼後來失明,並於亞歷山大絕食而死。
阿利斯塔克 (Aristarchus of Samos)(c. 310 -c. 250 BC)
阿利斯塔克 (Aristarchus of Samos)(c. 310 -c. 250 BC)
希臘天文學家,是第一個主張地球環繞太陽運行的人,但他的主張只記載於亞基米德 (Archimedes) 的著作中。在他唯一留傳後世的著作《On the Dimensions and Distances of the Sun and Moon》裡,他論述了如何估量太陽和月亮跟地球間的相對距離,但由於缺乏精密的儀器而得不到正確的結果。
希臘天文學家,是第一個主張地球環繞太陽運行的人,但他的主張只記載於亞基米德 (Archimedes) 的著作中。在他唯一留傳後世的著作《On the Dimensions and Distances of the Sun and Moon》裡,他論述了如何估量太陽和月亮跟地球間的相對距離,但由於缺乏精密的儀器而得不到正確的結果。
亞里士多德 (Aristotle)(384 - 322 BC)
亞里士多德 (Aristotle)(384 - 322 BC)
希臘哲學家及科學家,出生於 Macedonia 的 Stagira 。亞里士多德跟柏拉圖 (Plato) 及蘇格拉底 (Socrates) 同為古代最著名的哲學家。他的父親是宮廷裏的醫師。十七歲那年,他到雅典的柏拉圖學院 (Plato's Academy) 就讀。在那裏他逗留了二十年,並由學生晉升為老師。公元前三四七年,當柏拉圖逝世後,亞里士多德移居到他朋友 Hermias 管治的地方 - 小亞細亞 (Asia Minor) 的 Assos,充當Hermias 的顧問,並娶了Hermias 的外甥女,誕下女兒 Pythias。公元前三四五年,當 Hermias 被波斯人俘虜及殺害後,亞里士多德移居到 Macedonia 的首都 Pella。在那裏他擔任國王幼子 - 將來的亞歷山大大帝 (Alexander the Great) - 的老師。公元前三三五年,亞歷山大登基,亞里士多德便回到雅典並建立自己的學校 - the Lyceum。由於師生們都很喜歡在廣場上散步時討論學術問題,Lyceum 又被稱為「遊方學校」(Peripatetic school)。當亞歷山大大帝於公元前三二三年逝世後,在雅典出現強烈的反 Macedonia 人情緒,故此亞里士多德便退休回到祖國的 Euboea,並於翌年逝世。
亞里士多德是位多產的作家,他的著作蓋涵了不同類型的題材。三本古代書表顯示他的作品超過一百七十種。跟柏拉圖一樣,亞里士多德也出版對話錄 (Dialogues),不過除了被後期作家所節錄的部分外,其它全都散失了。他也曾經綜合總結其它哲學家的觀點,並於不同範疇的著作 - 如音樂、光 學和諺語書 - 中被引述,但當中亦只有少量資料得以流傳下來。然而,在 Lyceum 學校內則保存有很多未經出版的亞里士多德手稿作為課程教材的基本,這些手稿後來經過收集和整理,由曾任 Lyceum 校長的 Andronicus of Rhodes 給每篇文章一個命題,於亞里士多德逝世後二百年編輯成綜合本,致使亞里士多德的學說成為後來西方哲學歷史的基礎。
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以邏輯學論文為首,稱為 "Organon" (意思是明白哲學理論基礎的工具)。其次是關於大自然的文章,其中在《物理學》("Physics") 中,他指出了解釋自然世界的原理。亞里士多德又對自然世界的各方面進行詳細研究,包括動物解剖、大自然中的創生及腐化過程以至天文及氣象學等。還有,亞里士多德曾在一系列名為 "Ta Meta ta Phusika"(即現稱 Metaphysics - 形而上學)的文章中稱存在哲學為第一哲學 ("First philosophy")。另外,亞里士多德又把他在道德學上的著作留給他的兒子 Nicomachus,故又稱為 "Nicomachean Ethics"。亞里士多德的其它著作還包括 《the Rhetoric》,《the Poetics》 及 《the Politics》等,但這些著作大都已殘缺不全了。
在天文學方面,亞里士多德認為宇宙是一個有限大的圓球體,而地球則處於宇宙的中心。宇宙中央部份由四種原素所組成,它們分別是泥土(Earth)、空氣 (Air)、火 (Fire) 和水 (Water)。在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中,四種原素都有各自的「恰當位置」(Proper Places) ,而「恰當位置」則由原素的重量所決定。每種原素均自然地以直線 - 泥土向下而火向上 - 移向自己的「恰當位置」,然後停下來。故此地球上的運動都是直線進行和終會停止的。相反,天空上的物體則無休止地循複雜的圓形軌道運動,並由第五種原素 - 「以太」(ether) - 所構成。由於「以太」的超然地位,除了在運動中的位置改變外,「以太」是永恆不變的。另外,亞里士多德又認為較重物體的下墜速度會比較輕物體的快,這個錯誤觀點要俟到十六世紀,當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 (Galileo) 從比薩斜塔上擲下兩個不同重量圓球的實驗中才被推翻。
希臘哲學家及科學家,出生於 Macedonia 的 Stagira 。亞里士多德跟柏拉圖 (Plato) 及蘇格拉底 (Socrates) 同為古代最著名的哲學家。他的父親是宮廷裏的醫師。十七歲那年,他到雅典的柏拉圖學院 (Plato's Academy) 就讀。在那裏他逗留了二十年,並由學生晉升為老師。公元前三四七年,當柏拉圖逝世後,亞里士多德移居到他朋友 Hermias 管治的地方 - 小亞細亞 (Asia Minor) 的 Assos,充當Hermias 的顧問,並娶了Hermias 的外甥女,誕下女兒 Pythias。公元前三四五年,當 Hermias 被波斯人俘虜及殺害後,亞里士多德移居到 Macedonia 的首都 Pella。在那裏他擔任國王幼子 - 將來的亞歷山大大帝 (Alexander the Great) - 的老師。公元前三三五年,亞歷山大登基,亞里士多德便回到雅典並建立自己的學校 - the Lyceum。由於師生們都很喜歡在廣場上散步時討論學術問題,Lyceum 又被稱為「遊方學校」(Peripatetic school)。當亞歷山大大帝於公元前三二三年逝世後,在雅典出現強烈的反 Macedonia 人情緒,故此亞里士多德便退休回到祖國的 Euboea,並於翌年逝世。
亞里士多德是位多產的作家,他的著作蓋涵了不同類型的題材。三本古代書表顯示他的作品超過一百七十種。跟柏拉圖一樣,亞里士多德也出版對話錄 (Dialogues),不過除了被後期作家所節錄的部分外,其它全都散失了。他也曾經綜合總結其它哲學家的觀點,並於不同範疇的著作 - 如音樂、光 學和諺語書 - 中被引述,但當中亦只有少量資料得以流傳下來。然而,在 Lyceum 學校內則保存有很多未經出版的亞里士多德手稿作為課程教材的基本,這些手稿後來經過收集和整理,由曾任 Lyceum 校長的 Andronicus of Rhodes 給每篇文章一個命題,於亞里士多德逝世後二百年編輯成綜合本,致使亞里士多德的學說成為後來西方哲學歷史的基礎。
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以邏輯學論文為首,稱為 "Organon" (意思是明白哲學理論基礎的工具)。其次是關於大自然的文章,其中在《物理學》("Physics") 中,他指出了解釋自然世界的原理。亞里士多德又對自然世界的各方面進行詳細研究,包括動物解剖、大自然中的創生及腐化過程以至天文及氣象學等。還有,亞里士多德曾在一系列名為 "Ta Meta ta Phusika"(即現稱 Metaphysics - 形而上學)的文章中稱存在哲學為第一哲學 ("First philosophy")。另外,亞里士多德又把他在道德學上的著作留給他的兒子 Nicomachus,故又稱為 "Nicomachean Ethics"。亞里士多德的其它著作還包括 《the Rhetoric》,《the Poetics》 及 《the Politics》等,但這些著作大都已殘缺不全了。
在天文學方面,亞里士多德認為宇宙是一個有限大的圓球體,而地球則處於宇宙的中心。宇宙中央部份由四種原素所組成,它們分別是泥土(Earth)、空氣 (Air)、火 (Fire) 和水 (Water)。在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中,四種原素都有各自的「恰當位置」(Proper Places) ,而「恰當位置」則由原素的重量所決定。每種原素均自然地以直線 - 泥土向下而火向上 - 移向自己的「恰當位置」,然後停下來。故此地球上的運動都是直線進行和終會停止的。相反,天空上的物體則無休止地循複雜的圓形軌道運動,並由第五種原素 - 「以太」(ether) - 所構成。由於「以太」的超然地位,除了在運動中的位置改變外,「以太」是永恆不變的。另外,亞里士多德又認為較重物體的下墜速度會比較輕物體的快,這個錯誤觀點要俟到十六世紀,當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 (Galileo) 從比薩斜塔上擲下兩個不同重量圓球的實驗中才被推翻。
畢達哥拉斯 (Pythagoras)(c. 582 -c. 500 BC)
畢達哥拉斯 (Pythagoras)(c. 582 -c. 500 BC)
希臘哲學家及數學家,出生於希臘的薩摩斯 (Samos)。畢達哥拉斯深受早期哲學家泰勒斯、安約西曼 (Anaximander) 及 Anaximenes 的影響,對 Polycrates 的專橫感到不滿,因而被逐出薩摩斯。約於公元前五三零年,他逃到意大利南部一個希臘殖民地克羅多尼 (Crotona),在那裏他創立了「畢達哥拉斯學派」- 一個集宗教、政治和哲學意向於一身的學派。畢達哥拉斯的哲學思想只能從他學生的作品內體驗出來。「畢達哥拉斯學派」崇尚神秘主義,與 Orphism 相似,規定學生服從、沉默、戒食、素衣和經常自我檢討,同時他們亦相信生命不死和轉世。畢達哥拉斯認為自己是 Trojan War 裏的戰士 Euphorbus, 因獲特權所以可以保留前生的記憶。
在眾多數學概念中,「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對基數和偶數、質數和正方形數這些數字理論 (Number Theory) 題目的研究最為重要。從這算術觀點出發,他們認定數字是所有分數、秩序和宇宙和諧的本源。他們把數學當作科學的基本,又發現畢氏定理,對幾何學作出重大貢獻。
希臘哲學家及數學家,出生於希臘的薩摩斯 (Samos)。畢達哥拉斯深受早期哲學家泰勒斯、安約西曼 (Anaximander) 及 Anaximenes 的影響,對 Polycrates 的專橫感到不滿,因而被逐出薩摩斯。約於公元前五三零年,他逃到意大利南部一個希臘殖民地克羅多尼 (Crotona),在那裏他創立了「畢達哥拉斯學派」- 一個集宗教、政治和哲學意向於一身的學派。畢達哥拉斯的哲學思想只能從他學生的作品內體驗出來。「畢達哥拉斯學派」崇尚神秘主義,與 Orphism 相似,規定學生服從、沉默、戒食、素衣和經常自我檢討,同時他們亦相信生命不死和轉世。畢達哥拉斯認為自己是 Trojan War 裏的戰士 Euphorbus, 因獲特權所以可以保留前生的記憶。
在眾多數學概念中,「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對基數和偶數、質數和正方形數這些數字理論 (Number Theory) 題目的研究最為重要。從這算術觀點出發,他們認定數字是所有分數、秩序和宇宙和諧的本源。他們把數學當作科學的基本,又發現畢氏定理,對幾何學作出重大貢獻。
泰勒斯 (Thales)(c. 625 -c. 546 BC)
泰勒斯 (Thales)(c. 625 -c. 546 BC)
希臘哲學家,出生於小亞細亞 (Asia Minor) 的米利都 (Miletus)。泰勒斯被譽為希臘哲學的始祖,亦是『希臘七賢』之一。他最廣為人熟悉的是準確地預測到公元前五百八十五年五月廿八日發生的日蝕。他又把幾何學引入希臘,並認為一切萬物皆源自水,最後也歸於水。在泰勒斯以前,人們對於宇宙的理解是神話式的,而泰勒斯專注在基本物質的概念則標誌著科學思想的誕生。
希臘哲學家,出生於小亞細亞 (Asia Minor) 的米利都 (Miletus)。泰勒斯被譽為希臘哲學的始祖,亦是『希臘七賢』之一。他最廣為人熟悉的是準確地預測到公元前五百八十五年五月廿八日發生的日蝕。他又把幾何學引入希臘,並認為一切萬物皆源自水,最後也歸於水。在泰勒斯以前,人們對於宇宙的理解是神話式的,而泰勒斯專注在基本物質的概念則標誌著科學思想的誕生。
2008年1月30日 星期三
2008年1月16日 星期三
2007年12月25日 星期二
英語裡的漢語
英語裡的漢語
類別: 說文解字 [第 6 篇]
正如任何一個學了英語的中國人所能証實的,只有極個別的詞在中文和英文裡是一樣的,這是中國與歐洲的歷史導致的直接結果。在過去的幾千年中,中國曾是自給自足的社會,與歐洲的聯繫極少。這種分隔的結果,成為了漢語與歐洲各種語言之間沒有相互借用很多詞語的部分原因。相比之下,當今東南亞主要語言中大多有著很多來自英語的外來語。反過來,英語也吸收了來自印度語、馬來語的數百個詞,如loot(搶劫)、tank(坦克)等詞,如今已完全融入了英語,以至於幾乎沒有哪個英國人或美國人對它們來源於亞洲有略微的了解。然而,上幾個世紀見証了西方與中國接觸程度的提高。其結果,數量雖不多但一直在增長的一批漢語詞匯找到了進入英語的路徑。在這些詞中,包括豆腐(它是通過日本進到英語中的)、風水、功夫、白菜,大多是英語中比較新的詞,大多數英語是母語的人仍然把這些詞視為外來語。但有一小部分漢語詞匯已經徹底英語化了,以至於說起它們來源於中國還讓人有點吃驚。下面的3個就是這類詞︰Ketchup(蕃茄醬)上次你去麥當勞吃薯條時蘸的蕃茄醬一詞,似乎是典型的美國詞。然而,該詞根本就不是美國詞,人們認為它來自中國(福建)閩南話"茄汁"。它是指一種用醋和魚做成的調味醬,當年由中國商人帶到了東南亞,並且以kechap的拼法進入到馬來語當中。歐洲的航海者把這種醬帶回了歐洲,英語國家的人稱它ketchup或是catsup,前者第一次被記載在英文中是1711年,後者是1730年,兩種拼法至今都在使用,但ketchup在美國用得更為普遍。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的ketchup與我們今天所知道的蕃茄醬大不一樣,那時候這個詞可以指任何一種以醋為主料的一系列調味醬,包括蘑菇醬和核桃醬,最終,蕃茄與醋做的醬發明出來,並且廣為流行。(它還被正確地稱之為蕃茄ketchup,但多數人將蕃茄一詞從名稱中略掉了)。隨著美國快餐連鎖店如麥當勞的擴展,以蕃茄為主料的ketchup已為世界所熟悉。Chow(狗,食物,吃)在英語中chow至少有兩個講法,這兩個都來源於中文。第一個chow(通常是重疊形式chowchow)是一種源於中國的狗。這種狗以長長的紅毛或是黑毛以及藍舌頭為人所知。可以認為,chow一詞來源於漢語普通話或廣東話中的"狗",但究竟是怎麼來的並不清楚。第二個chow的意思是︰當名詞用時是食物,當動詞用時是吃,這兩種用法都是俚語,特別是名詞形式在美國口語中用得特別普遍。作為動詞,chow常常是短語動詞"to chow down"或是"to chow on"的一部分,其意隱含著吃得多或吃得快;而名詞形式的chow直到20世紀中期以前,一直是西方人和中國商人所使用的混雜英語中的詞匯。做食物講的chow的來源並不清楚,有些學者提出它來源於普通話中的"雜"或是餃子的"餃",但也有一些其他推測,這些推測至少聽上去是有一定道理的。chow的兩個講法都來源於漢語也支持了那種認為這個詞的兩種意思都來源於"狗"的說法。牛津英文字典(1989年版)解釋chow的第二個意思"食物"時說"可以認為這是因為窮人將狗作為食物"。Gung-ho(熱切的)Gung-ho是個形容詞,意為"非常熱切的",這個詞確確實實用於口語。雖說它偶爾用於正式的書面語,但卻在商界或專業圈子內的口語中非常流行,用以指對某一建議或項目的態度。例如︰A︰你們部門的工程師們怎麼看新的設計項目?B︰噢,他們非常gung-ho──也就是說,他們熱切地想為這個項目的成功貢獻力量。該詞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進入到英語中的。那時美國士兵來到中國,幫助中國戰友打擊日本侵略者,在中國他們與名為"中國工業合作社"(該組織今天依舊存在)的機構有很多接觸。Gung-ho(工合)是該組織名稱的縮寫,被一些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部門作為了座右銘,用來代表美國意欲與中國共同作戰打敗日本。戰爭結束後,這個詞也乘著回家的美國軍隊運輸船來到了美國,變成了"(為共同的目標)而有獻身精神的"或是"熱切的"同義詞。(Timothy Kiefer 康思德 美)
類別: 說文解字 [第 6 篇]
正如任何一個學了英語的中國人所能証實的,只有極個別的詞在中文和英文裡是一樣的,這是中國與歐洲的歷史導致的直接結果。在過去的幾千年中,中國曾是自給自足的社會,與歐洲的聯繫極少。這種分隔的結果,成為了漢語與歐洲各種語言之間沒有相互借用很多詞語的部分原因。相比之下,當今東南亞主要語言中大多有著很多來自英語的外來語。反過來,英語也吸收了來自印度語、馬來語的數百個詞,如loot(搶劫)、tank(坦克)等詞,如今已完全融入了英語,以至於幾乎沒有哪個英國人或美國人對它們來源於亞洲有略微的了解。然而,上幾個世紀見証了西方與中國接觸程度的提高。其結果,數量雖不多但一直在增長的一批漢語詞匯找到了進入英語的路徑。在這些詞中,包括豆腐(它是通過日本進到英語中的)、風水、功夫、白菜,大多是英語中比較新的詞,大多數英語是母語的人仍然把這些詞視為外來語。但有一小部分漢語詞匯已經徹底英語化了,以至於說起它們來源於中國還讓人有點吃驚。下面的3個就是這類詞︰Ketchup(蕃茄醬)上次你去麥當勞吃薯條時蘸的蕃茄醬一詞,似乎是典型的美國詞。然而,該詞根本就不是美國詞,人們認為它來自中國(福建)閩南話"茄汁"。它是指一種用醋和魚做成的調味醬,當年由中國商人帶到了東南亞,並且以kechap的拼法進入到馬來語當中。歐洲的航海者把這種醬帶回了歐洲,英語國家的人稱它ketchup或是catsup,前者第一次被記載在英文中是1711年,後者是1730年,兩種拼法至今都在使用,但ketchup在美國用得更為普遍。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的ketchup與我們今天所知道的蕃茄醬大不一樣,那時候這個詞可以指任何一種以醋為主料的一系列調味醬,包括蘑菇醬和核桃醬,最終,蕃茄與醋做的醬發明出來,並且廣為流行。(它還被正確地稱之為蕃茄ketchup,但多數人將蕃茄一詞從名稱中略掉了)。隨著美國快餐連鎖店如麥當勞的擴展,以蕃茄為主料的ketchup已為世界所熟悉。Chow(狗,食物,吃)在英語中chow至少有兩個講法,這兩個都來源於中文。第一個chow(通常是重疊形式chowchow)是一種源於中國的狗。這種狗以長長的紅毛或是黑毛以及藍舌頭為人所知。可以認為,chow一詞來源於漢語普通話或廣東話中的"狗",但究竟是怎麼來的並不清楚。第二個chow的意思是︰當名詞用時是食物,當動詞用時是吃,這兩種用法都是俚語,特別是名詞形式在美國口語中用得特別普遍。作為動詞,chow常常是短語動詞"to chow down"或是"to chow on"的一部分,其意隱含著吃得多或吃得快;而名詞形式的chow直到20世紀中期以前,一直是西方人和中國商人所使用的混雜英語中的詞匯。做食物講的chow的來源並不清楚,有些學者提出它來源於普通話中的"雜"或是餃子的"餃",但也有一些其他推測,這些推測至少聽上去是有一定道理的。chow的兩個講法都來源於漢語也支持了那種認為這個詞的兩種意思都來源於"狗"的說法。牛津英文字典(1989年版)解釋chow的第二個意思"食物"時說"可以認為這是因為窮人將狗作為食物"。Gung-ho(熱切的)Gung-ho是個形容詞,意為"非常熱切的",這個詞確確實實用於口語。雖說它偶爾用於正式的書面語,但卻在商界或專業圈子內的口語中非常流行,用以指對某一建議或項目的態度。例如︰A︰你們部門的工程師們怎麼看新的設計項目?B︰噢,他們非常gung-ho──也就是說,他們熱切地想為這個項目的成功貢獻力量。該詞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進入到英語中的。那時美國士兵來到中國,幫助中國戰友打擊日本侵略者,在中國他們與名為"中國工業合作社"(該組織今天依舊存在)的機構有很多接觸。Gung-ho(工合)是該組織名稱的縮寫,被一些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部門作為了座右銘,用來代表美國意欲與中國共同作戰打敗日本。戰爭結束後,這個詞也乘著回家的美國軍隊運輸船來到了美國,變成了"(為共同的目標)而有獻身精神的"或是"熱切的"同義詞。(Timothy Kiefer 康思德 美)
2007年12月19日 星期三
英國人與茶
英國人與茶
類別: 說文解字 [第 2 篇]
英國人愛喝茶(tea)是世界聞名的。然而茶的故鄉並不在英國,而在中國,中國是種茶、製茶和飲茶最早的國家,英國最早的茶原是300年前從中國運過去的。據說,英語中tea的發音原是中國南方某地方言對茶(cha)的叫法〔ti︰〕。早在17世紀以前,英國人還不知道茶為何物。據說茶是由英王查理二世(1630-1685年)的王後凱瑟琳帶到英國的。凱瑟琳出身於葡萄牙的布拉岡沙家庭。她出嫁時從東印度公司購買了中國紅茶100公斤,把它帶到英國王宮,她把喝茶當作一種宮庭樂趣。不久,英國朝廷大臣、貴族、社會名流紛紛效仿,天長日久,喝茶的風氣逐漸遍及全英國。到今天,飲茶不僅是英國人所喜愛的消遣方式,而且是一項重要的生意,英國擁有許多茶葉公司。茶是英國最流行的飲料,將近一半的人口喜歡飲茶。人們普遍認為茶能醫治百病,有的人竟到了飯可以不吃,茶不可不喝的地步。一位英國劇作家曾經說過︰"While there is tea,there is hope."(有茶就有希望)。喝茶在英國已成為一種習慣,一種風俗,英國人已離不開茶。茶的重要性也表現在英國人的語言--英語中,並逐漸融入到英國文化中,甚至成為文學藝術創作的主題。英國著名兒童作家Lewis Carrol 在他的經典作品Alice in Wonderland(《艾麗絲夢遊仙境》)中寫到︰"'Take some more tea,' the March Hare said to Alice, very earnestly..."(三月野兔熱情地對艾麗絲說︰"你再喝點茶﹗"),英語中也出現了許多與tea 有關的短語如︰sb.'s cup of tea (某人的一杯茶),指"正合口味,正中下懷";a tea hound 指愛交際的男子,愛和女人交際的男子;for all the tea in China指無論如何(也不......)。英語中也產生許多與tea 有關的詞組,如︰tea cup(茶杯),tea caddy(茶葉罐),tea pot(茶壺),tea tray(茶盤),teapoy(茶几),tea garden(茶園),tea cake(當茶點用的一種餅乾),tea dealer(茶商)。英國人喝茶比較定時,不像中國人那樣隨時隨地都可以喝茶。英國人習慣於三餐兩茶。每天,人們工作、學習一段時間後,需要停下來休息一刻鐘左右,喝杯茶,吃點東西,這段時間叫 Tea Break(茶休),茶休一般為一天兩次︰Morning Tea(上午茶)和 Afternoon Tea(下午茶)。 上午茶一般在10點半左右,下午茶一般在下午 4、5點鐘時,喝下午茶的習慣源於英國 18世紀的一位女公爵 Duchess of Bedford,她每天在午餐和晚餐之間總感到有點餓,於是就在每天下午 4點到 5點之間喝點茶,吃點點心、三明治等,這種飲食法馬上在英國盛行起來,成為今天的 Afternoon Tea。茶休在英國是"雷打不動"的休息時間,這在別的西方國家是沒有的。英國人喝茶與中國人不同。中國人大多喜歡喝清茶,即不往茶裡加任何東西;而在英國,人們主要喝奶茶,沖茶時,先在茶裡放少許牛奶,再放熱開水,據說是害怕開水把杯子沖炸。有的英國人還喜歡在奶茶中加點兒糖,當然要不要加糖,加多少完全憑個人的喜好而定;有些人則喜歡在清茶裡加些檸檬汁,但不能同時在茶裡又加奶又加檸檬汁。講究禮儀的英國紳士認為,英國人在小飯館或快餐店一邊吃飯一邊喝茶是不文雅的,他們認為吃飯時不能喝茶。英國家庭和朋友往來,最喜歡請朋友喝茶。一些家庭喜歡在周末下午請朋友共享茶點,舉行一個小小的 Tea Party(茶會)。這種非正式的茶會,少則二三人,多則數十人。一般家庭都比較茶葉、茶具、茶點和茶禮。下午茶一定要濃,主人在廚房將茶和各色點心準備好後,用茶車(Tea Wagon)推入客廳或戶外,供客人享用,客人們一邊品茶,一邊聊天,情盡在茶中。
類別: 說文解字 [第 2 篇]
英國人愛喝茶(tea)是世界聞名的。然而茶的故鄉並不在英國,而在中國,中國是種茶、製茶和飲茶最早的國家,英國最早的茶原是300年前從中國運過去的。據說,英語中tea的發音原是中國南方某地方言對茶(cha)的叫法〔ti︰〕。早在17世紀以前,英國人還不知道茶為何物。據說茶是由英王查理二世(1630-1685年)的王後凱瑟琳帶到英國的。凱瑟琳出身於葡萄牙的布拉岡沙家庭。她出嫁時從東印度公司購買了中國紅茶100公斤,把它帶到英國王宮,她把喝茶當作一種宮庭樂趣。不久,英國朝廷大臣、貴族、社會名流紛紛效仿,天長日久,喝茶的風氣逐漸遍及全英國。到今天,飲茶不僅是英國人所喜愛的消遣方式,而且是一項重要的生意,英國擁有許多茶葉公司。茶是英國最流行的飲料,將近一半的人口喜歡飲茶。人們普遍認為茶能醫治百病,有的人竟到了飯可以不吃,茶不可不喝的地步。一位英國劇作家曾經說過︰"While there is tea,there is hope."(有茶就有希望)。喝茶在英國已成為一種習慣,一種風俗,英國人已離不開茶。茶的重要性也表現在英國人的語言--英語中,並逐漸融入到英國文化中,甚至成為文學藝術創作的主題。英國著名兒童作家Lewis Carrol 在他的經典作品Alice in Wonderland(《艾麗絲夢遊仙境》)中寫到︰"'Take some more tea,' the March Hare said to Alice, very earnestly..."(三月野兔熱情地對艾麗絲說︰"你再喝點茶﹗"),英語中也出現了許多與tea 有關的短語如︰sb.'s cup of tea (某人的一杯茶),指"正合口味,正中下懷";a tea hound 指愛交際的男子,愛和女人交際的男子;for all the tea in China指無論如何(也不......)。英語中也產生許多與tea 有關的詞組,如︰tea cup(茶杯),tea caddy(茶葉罐),tea pot(茶壺),tea tray(茶盤),teapoy(茶几),tea garden(茶園),tea cake(當茶點用的一種餅乾),tea dealer(茶商)。英國人喝茶比較定時,不像中國人那樣隨時隨地都可以喝茶。英國人習慣於三餐兩茶。每天,人們工作、學習一段時間後,需要停下來休息一刻鐘左右,喝杯茶,吃點東西,這段時間叫 Tea Break(茶休),茶休一般為一天兩次︰Morning Tea(上午茶)和 Afternoon Tea(下午茶)。 上午茶一般在10點半左右,下午茶一般在下午 4、5點鐘時,喝下午茶的習慣源於英國 18世紀的一位女公爵 Duchess of Bedford,她每天在午餐和晚餐之間總感到有點餓,於是就在每天下午 4點到 5點之間喝點茶,吃點點心、三明治等,這種飲食法馬上在英國盛行起來,成為今天的 Afternoon Tea。茶休在英國是"雷打不動"的休息時間,這在別的西方國家是沒有的。英國人喝茶與中國人不同。中國人大多喜歡喝清茶,即不往茶裡加任何東西;而在英國,人們主要喝奶茶,沖茶時,先在茶裡放少許牛奶,再放熱開水,據說是害怕開水把杯子沖炸。有的英國人還喜歡在奶茶中加點兒糖,當然要不要加糖,加多少完全憑個人的喜好而定;有些人則喜歡在清茶裡加些檸檬汁,但不能同時在茶裡又加奶又加檸檬汁。講究禮儀的英國紳士認為,英國人在小飯館或快餐店一邊吃飯一邊喝茶是不文雅的,他們認為吃飯時不能喝茶。英國家庭和朋友往來,最喜歡請朋友喝茶。一些家庭喜歡在周末下午請朋友共享茶點,舉行一個小小的 Tea Party(茶會)。這種非正式的茶會,少則二三人,多則數十人。一般家庭都比較茶葉、茶具、茶點和茶禮。下午茶一定要濃,主人在廚房將茶和各色點心準備好後,用茶車(Tea Wagon)推入客廳或戶外,供客人享用,客人們一邊品茶,一邊聊天,情盡在茶中。
與英美人士保持得體距離交流
與英美人士保持得體距離交流
類別: 文化交際 [第 1 篇]
和其它國家的人相比,美國人需要更大的空間距離。雖然他們重感情,但他們在很大的程度上更需要幽靜的生活,不喜歡他人打擾或侵占他們的私人領域。比如在公共汽車上、醫院就診室裡、候車室或休息室裡,他們會盡可能地與鄰座隔開一個位子就座。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在研究人類對周圍空間的反應時發現,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獨有的空間需要。霍爾博士把空間分為四個空間區︰l.密切空間,2.人身空間,3.社交空間,4.公共空間。各個區域傳遞著不同的信息及人們相互之間的密切程度。密切空間︰間距為從兩人人體接觸到相距60厘米。這種近距狀態多出現在談情說愛時,或出現在知心朋友間。兩個熟悉不久的男子處於密切空間中容易引起雙方不舒服及不安,如果一對十分親暱的男女處於這種空間,則相互感到非常自然。要是不太熟悉的一男一女處於這種空間,雙方則都會感到尷尬。人身空間︰它包括近距人身和遠距人身空間。前者間隔為60厘米到90厘米之間,是酒會或朋友聚會上最舒適的人身間隔。後者間隔為近1米到1.5米,所以保持這一間隔的接觸通常不是私人的交往。社交空間︰社交空間有近距離和遠距離之分。前者的距離為1.5米到2米,這是一種適用於處理公務的社交距離。如與客戶談生意、接見來訪者及營業員與顧客之間。遠距離社交空間的間隔在2米至4米,它適用於正式的社交活動及商業活動。公共空問︰公共空間也有近距離及遠距離之分。近距離公共空間在4米至8米,它適合於上司與助手說話,教師給學生上課等場合。遠距離公共空間適用於政治人物的活動,比如演講等。美國人對交談距離較為敏感,如有人站得較近或超出他們之間的關系所應保持的距離,則會感到很不自在,因而他們會自動地調節距離,直到舒適為止。這時往往會發生這一現象一方設法調節交談距離,達到使他感到舒服的程度,而交際的另一方也設法調節自己所感到理想的交談距離,結果一方往後退,始終與對方保持一定的距離,而另一方卻感到雙方保持的交談距離太遠,於是盡量靠近對方。據來華工作的英美人士介紹,中國人比英美人士的交談距離要近,所以在交談時,中國人站得較近,使英美人士感到不舒服。你是否意識到這種差異了呢?案例分析握手是見面時的一種問候禮節,美國男女都有握手的習慣,不過,他們還是更注重語言的問候及表達。在其它一些國家中,比如伊娃的國家,問候時如果沒有身體的接觸就不是真正的問候,見面時接吻是一種尊重對方的行為。而一些亞洲國家的問候方式卻不同,他們所使用的是一種非接觸性的問候方式。尊重他人不是通過人體接觸來表現,反而視人體接觸是一種失禮的行為,比如泰國、日本等國家。伊娃以她本國的文化習慣來理解拉聖太太,而產生了誤解。伊娃認為,拉聖太太顯得較冷淡,因為在伊娃國家裡,婦女間沒有接吻的問候被認為是一種失禮的行為,是一種對他人冷淡的表現。但按美國文化習慣,拉聖太太並非對伊娃冷淡,因為她已向伊娃微笑表示歡迎,並問了一些很友好的問題。其實,在美國,婦女初次見面是不與對方接吻的,但隨著交往的加深,為了適合異國的文化習俗,許多美國婦女也開始與異國的婦女接吻和擁抱。伊娃感到拉聖太太對她冷淡的另一原因是因為拉聖太太站得離伊娃太遠。人類學家及心理學家研究了近體距離時發現,交際雙方所需的交談距離是一個涉及兩國文化的問題例如,美國朋友之間的交談距離為人身空間距離,他們站的距離為 60厘米到 1.5米之間。如站得太近就會顯得太親密,如站得超出1.5米,就顯得太冷淡。拉丁美洲和阿拉伯人通常站得很近與人交談,一般在 46厘米內,超出 46厘米與人交談會被認為是一種不友好的行為。
類別: 文化交際 [第 1 篇]
和其它國家的人相比,美國人需要更大的空間距離。雖然他們重感情,但他們在很大的程度上更需要幽靜的生活,不喜歡他人打擾或侵占他們的私人領域。比如在公共汽車上、醫院就診室裡、候車室或休息室裡,他們會盡可能地與鄰座隔開一個位子就座。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在研究人類對周圍空間的反應時發現,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獨有的空間需要。霍爾博士把空間分為四個空間區︰l.密切空間,2.人身空間,3.社交空間,4.公共空間。各個區域傳遞著不同的信息及人們相互之間的密切程度。密切空間︰間距為從兩人人體接觸到相距60厘米。這種近距狀態多出現在談情說愛時,或出現在知心朋友間。兩個熟悉不久的男子處於密切空間中容易引起雙方不舒服及不安,如果一對十分親暱的男女處於這種空間,則相互感到非常自然。要是不太熟悉的一男一女處於這種空間,雙方則都會感到尷尬。人身空間︰它包括近距人身和遠距人身空間。前者間隔為60厘米到90厘米之間,是酒會或朋友聚會上最舒適的人身間隔。後者間隔為近1米到1.5米,所以保持這一間隔的接觸通常不是私人的交往。社交空間︰社交空間有近距離和遠距離之分。前者的距離為1.5米到2米,這是一種適用於處理公務的社交距離。如與客戶談生意、接見來訪者及營業員與顧客之間。遠距離社交空間的間隔在2米至4米,它適用於正式的社交活動及商業活動。公共空問︰公共空間也有近距離及遠距離之分。近距離公共空間在4米至8米,它適合於上司與助手說話,教師給學生上課等場合。遠距離公共空間適用於政治人物的活動,比如演講等。美國人對交談距離較為敏感,如有人站得較近或超出他們之間的關系所應保持的距離,則會感到很不自在,因而他們會自動地調節距離,直到舒適為止。這時往往會發生這一現象一方設法調節交談距離,達到使他感到舒服的程度,而交際的另一方也設法調節自己所感到理想的交談距離,結果一方往後退,始終與對方保持一定的距離,而另一方卻感到雙方保持的交談距離太遠,於是盡量靠近對方。據來華工作的英美人士介紹,中國人比英美人士的交談距離要近,所以在交談時,中國人站得較近,使英美人士感到不舒服。你是否意識到這種差異了呢?案例分析握手是見面時的一種問候禮節,美國男女都有握手的習慣,不過,他們還是更注重語言的問候及表達。在其它一些國家中,比如伊娃的國家,問候時如果沒有身體的接觸就不是真正的問候,見面時接吻是一種尊重對方的行為。而一些亞洲國家的問候方式卻不同,他們所使用的是一種非接觸性的問候方式。尊重他人不是通過人體接觸來表現,反而視人體接觸是一種失禮的行為,比如泰國、日本等國家。伊娃以她本國的文化習慣來理解拉聖太太,而產生了誤解。伊娃認為,拉聖太太顯得較冷淡,因為在伊娃國家裡,婦女間沒有接吻的問候被認為是一種失禮的行為,是一種對他人冷淡的表現。但按美國文化習慣,拉聖太太並非對伊娃冷淡,因為她已向伊娃微笑表示歡迎,並問了一些很友好的問題。其實,在美國,婦女初次見面是不與對方接吻的,但隨著交往的加深,為了適合異國的文化習俗,許多美國婦女也開始與異國的婦女接吻和擁抱。伊娃感到拉聖太太對她冷淡的另一原因是因為拉聖太太站得離伊娃太遠。人類學家及心理學家研究了近體距離時發現,交際雙方所需的交談距離是一個涉及兩國文化的問題例如,美國朋友之間的交談距離為人身空間距離,他們站的距離為 60厘米到 1.5米之間。如站得太近就會顯得太親密,如站得超出1.5米,就顯得太冷淡。拉丁美洲和阿拉伯人通常站得很近與人交談,一般在 46厘米內,超出 46厘米與人交談會被認為是一種不友好的行為。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