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6日 星期五

赫維留 (Hevelius)(1611 - 1687)

赫維留 (Hevelius)(1611 - 1687)
波蘭天文學家,出生於波蘭的但澤 (Danzig)。他在荷蘭的 University of Leiden 修讀法律,後到歐洲各地遊歷,直至一六三四年才回到但澤,並當上了鎮議員及從事釀製啤酒的工作,而天文學則是赫維留的主要興趣。一六四一年,他開始在自己家裡建造望遠鏡。他對月球表面的研究及關於 "the libration of the Moon in longitude" 的發現 (記錄在一六四七年出版的《Selenographi》(Lunar Topography) 中) 則成為月亮地形學的基礎。另外,赫維留亦是首批觀測水星凌日的天文學家。同時,他又觀測太陽黑子,編製星表,發現四顆彗星及研究土星的相變。

(Bayer, Johann)(1572 - 1625)

(Bayer, Johann)(1572 - 1625)
德國天文學家,出生於 Rhain。他編製了第一個蓋涵全天球的星表,並於一六零三和一六二七年的 "Uranometria"內發表。在星表中他引進了 "Bayer Designation",把希臘字母分配給不同恆星,而這種命名方式現今己被廣泛使用。

克卜勒 (Kepler, Johannes)(1571 - 1630)

克卜勒 (Kepler, Johannes)(1571 - 1630)
德國天文學家及自然哲學家,出生於德國 Wurttemberg 的 Weil der Stadt。克卜勒除了寫出並証實他的三條行星運動定律 (Kepler's Laws of planetary motions) 外,他在光學方面也貢獻良多。在數學方面,他亦是創立微積分的先驅。

里帕席 (Lippershey, Hans)(1570-1619)

里帕席 (Lippershey, Hans)(1570-1619)
荷蘭眼鏡製造商,出生於德國西部的韋瑟爾,後於荷蘭西南端小鎮 - Zeeland 的首都 - 米德爾堡定居。十六世紀末,意大利人引入製作鏡片的全新技術。利珀海很可能是其中一個最早結合運用凸透鏡和凹透鏡而製成第一具望遠鏡的人。

伽利略 (Galileo)(1564 - 1642)

伽利略 (Galileo)(1564 - 1642)
意大利物理學家及天文學家,出生於意大利比薩附近的 Tuscany。在天文學方面,伽利略是首個利用望遠鏡作天文觀測用途的人。透過望遠鏡,他發現了太陽黑子、月球上的山脈深谷、四顆木星衛星和金星的相變 (phases of Venus)。在物理學方面,他發現了物件下墜的定律及拋物線運動等。一六三二年,他把觀測結果總結及出版,但卻跟當時教會的論調嚴重抵觸,翌年他被迫宣誓放棄自己的理論及被判無限期軟禁。

法布里求斯父子 (Fabricius, David (1564-1617) & Johannes (1587-1616))

法布里求斯父子 (Fabricius, David (1564-1617) & Johannes (1587-1616))
德國天文學家。大衛.法布里求斯生於德國的埃森斯(Esens),是德國西北部東弗里斯巴達(East Frisi)小鎮亞里斯(Osteel)的路德會牧師,同時也是開普勒(Johannes Kepler)的通訊員,並且在一五九六年發現第一顆變星(鯨魚座內的 Cetus)。一六一一年初,還是大學生的約翰尼斯.法布里求斯由荷蘭帶了兩具望遠鏡回國。他父子倆便利用望遠鏡觀測天空和太陽黑子,並發現黑子隨太陽轉動。隨後,約翰尼斯寫了一篇有關太陽黑子的短文《De Maculis in Sole Observatis, et Apparente earum cum Sole Conversione Narratio》( 解說太陽上觀測到的黑點及其跟隨太陽的轉動)。約翰尼斯於一六一六年去世,當時不過二十九歲。翌年,他的父親也因被一名農民襲擊而身亡。

布魯諾 (Bruno, Giordano)(c. 1548 - 1600)

布魯諾 (Bruno, Giordano)(c. 1548 - 1600)
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哲學家及詩人,出生於意大利拿坡里 (Naples) 附近的 Nola,原名 Filippo,後加入聖多明尼克教時改名 Giordano,並學習亞里士多德學派哲學和 Thomistic 神學。布魯諾是個愛獨立思考而又性格激烈的人。一五七六年為著逃避他人對其學術上的控訴而開始他的流浪生涯。其間他到過日內瓦、土魯斯、巴黎和倫敦。在倫敦他逗留了兩年 (一五八三至一五八五年),並且在法國領事的保護下與英國詩人 Sir Philip Sidney 為伍,這也是他著作最豐的時期,其中包括《Ash Wednesday Supper》、《On the Infinite Universe and Worlds》及對話錄:《On the Cause, Principle, and Unity》和《TheHeroic Furori》等。一五八五年,布魯諾重返巴黎,並到歐洲各地出版著作。後來他應威尼斯貴族 Giovanni Moncenigo 之邀返意大利當其私人老師。一五九二年,他因 Moncenigo 告發而被天主教宗教法庭控以異端邪說罪 - 挑戰教會對宇宙起源和結構的教義 。在經過八年監禁後,布魯諾始終拒絕放棄自己的信念,結果在羅馬百花廣場 (Campo dei Fiori) 的火刑柱上被燒死。 直至十九世紀末,一座彫像矗立於布魯諾殉難的地方,象徵人類對自由思想的肯定。布魯諾相信宇宙是無限的,上帝則是全宇宙的靈魂,一切有形之物不過是一無限原則的表徵而已。今天,布魯諾被尊崇為現代哲學的先驅。

第谷 (Tycho, Brahe)(1546 - 1601)

第谷 (Tycho, Brahe)(1546 - 1601)
丹麥天文家,出生於瑞典南部的 Knudstrup (後成為丹麥的一部份) 。第谷出身貴族家庭,畢生致力於天文學觀測,年青時在德國修讀法律及哲學時發現當時的「標準天文圖表」中有重大錯誤並著手修正。一五七二年,他發現了一次位於仙后座內的超新爆發。一五七六年,他接受丹麥及挪威國王 Frederick II 的資助建立天文台,開始其後長達二十年的天文觀測工作。一五八八年,Frederick II 駕崩,Christian IV 繼位並撤回給予第谷的資助。一五九七年,他接受羅馬教皇 Rudolf II 的邀請及資助在布拉格建造一座全新的天文台。但在天文台竣工前,第谷卻因急病逝世。
在天文學理論方面,第谷既不接受托勒密的宇宙模型,也不接受哥白尼的「日心說」,他把兩者揉合為一,創出自己的理論。在第谷的理論裡,五顆當時已知的行星皆環繞太陽運行,而太陽又連同整個系統環繞地球運行。雖然第谷的行星運動理論並不正確,但他一生所累積的豐富天文觀測資料卻促成了正確行星運動理論的誕生。一五九九年,第谷聘請了克卜勒作助手,在他死後,克卜勒繼承了第谷的職位並整理其遺下的觀測資料,後來更藉此得出三條著名的「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

格雷果里十三世 (Gregory XIII)(1502 - 1585)

格雷果里十三世 (Gregory XIII)(1502 - 1585)
羅馬教皇 (公元一五七二年至一五八五年),出生於意大利波隆那的 Ugo Buoncompagni。他原是一位著名的神學家,一五六四年被封為樞機主教,並於 Pius V 逝世後接任成為教皇。上任後他制定了新的教會規章,大量撥款興辦教育、建學校、修築教宗皇宮 (papal palace),又在羅馬的 Quirinal 山上給意大利國王和政府首長興建堂皇的府邸。他極力宣揚反新教的訊息,又嘗試組織反新教的聯會,更協助西班牙國王菲臘二世 (Philip II) 攻打以新教徒為主的荷蘭。他種種保障羅馬教廷權威的努力在歐洲遭到普遍的失敗,只在荷蘭南部、波蘭、奧地利、巴伐利亞及德國部份地區收到一些成效。而格雷果里十三世在天文學上的主要貢獻是革新曆法,他所提倡的「格雷果里曆」(Gregorian calendar) 一直源用至今。

哥白尼 (Copernicus, Nicolaus)(1473 - 1543)

哥白尼 (Copernicus, Nicolaus)(1473 - 1543)
波蘭天文學家,出生於波蘭的 Thorn。他提出著名的「日心說」,認為太陽靜處於宇宙的中心,而所有行星皆循圓形軌道環繞太陽運行。哥白尼從沒有把自己的研究及學說公開,直至一五四三年五月廿四日,即他死前三天,他的偉大著作《天體運行論》("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 才告問世。

烏魯伯格 (Ulugh Beg)(1394-1449)

烏魯伯格 (Ulugh Beg)(1394-1449)
蒙古天文學家,帖木兒的孫,曾是帖木兒帝國的統治者(一四四七至一四四九年)。他在首都撒馬爾罕 (Samarkand) 建造了一座天文台,擁有世界上最大,半徑達四十米的象限儀,其弧上的刻度一毫米對應於五角秒。一四四七年,他編算出著名的《古拉干曆數書》(又稱《烏魯伯格天文表》),其中包括一部包含一千零一十八顆恆星的星表,星表是烏魯伯格等人通過長期實際觀測,修改托勒密的星表而成的,同時也是伊巴谷以後第一份獨立的星表,其精度在第谷星表問世前是首屈一指的。另外,他也撰寫詩篇和歷史文章。烏魯伯格篤信占星學,相傳他根據占星預言,得知自己將被兒子所殺,於是把兒子放逐。其子對此十分惱怒,結果發動叛變,並於一四四九年殺害了父親。

王恂 (Wang Xun)(1235-1281)

王恂 (Wang Xun)(1235-1281)
中國數學家及天文學家,元代中山唐縣(今河北省唐縣)人,字敬甫。幼年在家隨父學習數學及天文,後與郭守敬一起追隨劉秉忠學習數學和天文曆法。一二七六年奉命修改曆法,與郭守敬共同組織太史局,王恂任太史令,負責天文觀測和推算方面的工作,在《授時曆》的編制工作中,其貢獻不下於郭守敬。

郭守敬 (Guo Shoujing)(1231 - 1316)

郭守敬 (Guo Shoujing)(1231 - 1316)
中國天文學家,元順德邢台人,字若思。他認為制定曆法的基本在於觀測天象,而觀測天象非以儀器輔助不可,故此他一生創製了十三種觀天儀器﹔其中包括「巨型圭表」、「簡儀」、「景符」及「窺几」等。同時,他又建造「元觀星台」,創立「垛疊招差勾股弧矢」的推算方法。他先仔細觀測,再以精密計算,得出較為準確的結果。而他的方法則沿用了達四百年之久,可以說是集古法的大成。另外,他又焚毀陰陽書,破除迷信,一洗古來占驗的浮說,使天文學納入正軌。湯若望更尊稱他為中國的第谷

納西爾.艾德丁.圖西 (Nasir al-Din al-Tusi)(1201-1274)

納西爾.艾德丁.圖西 (Nasir al-Din al-Tusi)(1201-1274)
阿拉伯學者,生於伊朗的圖西,曾就學於當時著名學者伊本.尤尼斯。先後到過圖西、巴格達、庫赫斯坦等地,後來定居馬拉格。納西爾.艾德丁是阿拉伯的一位百科全書式學者,著有天文、三角、幾何等多方面的著作。他所著的《論四邊形》一書在三角學發展上享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書中包含解球面直角三角形的六條基本公式,並指出用現今所謂的極三角形來解更一般的三角形的方法。他的工作使平面三角和球面三角系統化,並獨立於天文學。他另一部著作《歐幾里得的敘述》是一部關於幾何學的書,其中指出了歐幾里得的第五公設與「矩形存在命題」之間的關係。此外,他還著有天文學、礦物學、醫學、邏輯學等方面的書,也翻譯並注釋了許多古代經典著作。這些工作在當時影響很大,然而歐洲人要到十五世紀才得悉納西爾.艾德丁的這些傑出的工作成果。

查爾卡 (Al Zargali)(?-1100)

查爾卡 (Al Zargali)(?-1100)
阿拉伯天文學家,是西阿拉伯學派的傑出代表。一零八零年,他編制了《托萊多天文表》,在歐洲廣泛使用了近二百年,直到十三世紀方由《阿方索天文表》所代替。另外,他還著有《論太陽的運動》、《星盤》及《論行星天層》等著作。《論太陽的運動》中記載了查爾卡歷時二十五年的天文觀測結果,其中包括發現太陽遠地點每二百二十九年在黃道上移動一度;而《星盤》則詳細介紹了阿拉伯人常用的天文儀器 - 星盤的結構和使用方法;在《論行星天層》中,查爾卡用演繹法論証了水星該按橢圓形軌道運行,否定了托勒密以「本輪」、「均輪」等來解釋水星運動的模型。從此,西阿拉伯學派的天文學家大都對托勒密的「本輪」、「均輪」體系持否定態度。

韓公廉 (Han Gonglian)

韓公廉 (Han Gonglian)
中國天文學家,宋吏部守當官,精通《九章算術》,常以「勾股法」推考天度。與蘇頌合製「水運儀象台」,又撰寫《九章勾股測驗渾天書》一卷,並製造「木樣機輪」一座。

蘇頌 (Su Song)(1020 - 1101)

蘇頌 (Su Song)(1020 - 1101)
中國天文學家,北宋泉州南安人,字子容。宋元祐初年 (一零八六年前後) 曾製造多種天文儀器,其中包括「水運儀象台」﹔又撰寫《新儀象法要》,載有「紫微垣」、「四方中外官」、「北極」及「南極」等四圖。南宋以後,該書鮮有流傳。明朝錢曾有藏本,後被收入《四庫全書》內。

蘇菲 (Al Sufi)(903-986)

蘇菲 (Al Sufi)(903-986)
伊斯蘭天文學家。他出版了《恆星星座》一書,此書是伊斯蘭觀測天文學的傑作之一,書中給出了四十八個星座中每顆恆星的位置、星等和顏色,並進行了星名鑒定,列出了阿拉伯星名在托勒密體系中的名稱,而且附有兩輻星圖和一份列有恆星的黃經、黃緯和星等的星表。書中對許多星名的鑒定,大大豐富了天文學術語,不少星名為當今世界所通用。

南宮說 (Nangong Shui)

南宮說 (Nangong Shui)
唐太史丞。唐中宗時,他奉命制定曆法,並於唐景龍年間 (七零七至七零九年) 完成「乙巳元曆」。南宮說所採用的方法中有黃道而無赤道,推五星先步定合,加伏日以求定見。其原理跟李淳風的相類似,分別只在於平合加減差。後唐睿宗即位 (七一零年),他便被免職。

梁令瓚 (Liang Lingzan)

梁令瓚 (Liang Lingzan)
唐率府兵曹參軍。唐開元九年,高僧一行制定新曆法,由他協助製造黃道銅運儀,所作日道月交,都和自然契合。另外他還製作了很多精巧的天文儀器。